小桃子滿三歲了,即將要從給0-3歲孩子讀的托兒所轉去幼稚園了。本城的幼稚園也在二月時全面開放家長小孩參觀,我們去看了幾家,小桃子都很喜歡(有玩具和花園她嘛攏好)。我跟她解釋她長大了,要去新學校了。
「我可以把老師帶去新學校嗎?」小桃子充滿期待地問我。
我說不行喔。
她想了想,拍拍我的手,瀟灑地說:「媽媽沒關係啦,會有新的老師陪我!」(完全是「朕喜新,但也不厭舊」的概念就對了)
讓我覺得有意思的,倒是奧地利家長在參觀學校會提出來的問題🙋🙋。你從中就可以體會奧地利家長在乎的點。
以下這幾個問題,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觀托兒所或是幼稚園時,百分百會有奧地利家長開口問的:
「是不是混齡?」
家長期待孩子不僅僅與同齡孩子做伙,而是混合不同年齡,鬥陣玩耍、相互學習。奧地利絕大多數學校採混齡,也就是在托兒所是0-3歲是同一班,在幼稚園則是3-5歲同一班。因此,完全沒有小班、中班、大班這樣的制度。
接下來奧地利家長千篇一律會提出來的問題是:
「每天都會出去玩嗎?」、「出去玩多久?」、「玩耍時間多久?」、「校園有多大?」
每所幼稚園/托兒所簡介上都會特別標註每天的各式各樣的玩耍時間,有「自由玩耍時間」和「帶領玩耍時間」、「室內玩耍」、「戶外玩耍」。也會信誓旦旦表示,除非是狂風暴雨暴風雪,每日每月白天黑夜都在會外面拼命玩就對了。台語的玩耍寫做「𨑨迌」,跟這個概念真的是不謀而合啊!
奧地利家長對校園的期待超高,要有大樹小樹矮樹叢灌木群,還要有真正的泥土和草地。重點就是要能夠讓孩子玩得髒兮兮。
孩子的奧地利爹去年參觀小桃子現在就讀的托兒所時,還氣呼呼地對我說:「花園有一部分是人工草皮,不是真的草!」。當他看到有一個巨無霸的沙坑裡有著髒兮兮的沙子,才勉強點點頭說他可以接受(到底是他要去托兒所還是小孩要去啊…😳)
因此,每個小孩都會放橡膠雨鞋和所謂的「泥巴衣」(Gatschgewand)在學校,是一件式從頭包到鞋子或是兩件式外套加吊帶褲的防水衣(算是進階版的雨衣)。每逢換季或開學,家長最常討論的問題就是:「你們家買什麼泥巴衣和雨鞋?」還會分薄的、厚的、加內底、不加內底、加毛、不加毛的。(小桃子家裡穿的和學校穿的雨鞋加起來足足有四雙😳)
2023年秋天,小桃子跟我們回台灣的時候,跟著其他小朋友們去念了幾個星期的幼稚園。她在那裡學的第一個字應該就是「寫功課」,因為兩歲八個月的她,看到大哥哥姊姊們認真地在讀圖書書和寫功課,十分敬佩。
她回家坐在畫板前塗鴉,很驕傲地宣布:「媽咪妳看!我在寫功課!」
幼稚園園長也說,據他們對小桃子的觀察,下趟回來台灣就可以來學注音符號和寫字了!園長還特地送我好幾本學寫字的書,剛開始我內心的奧地利人有些抗拒(因為我完全不想讓孩子在小學前學寫字),但是孩子一看到這些書,眼睛都亮了!「媽媽,我也要寫功課!」
我才發現,小桃子的台灣老師們不是隨便硬把期待壓在囡仔身上,他們是用心觀察。當他們發現她被學長學姐啟發,確實展現強烈的興趣,才如此對我建議的。
我把這些珍貴的書帶回奧地利,孩子到現在還是很喜歡翻閱,對中文字很有興趣,也有模有樣地捧著德文童書,認一些德文字母。
以前的我,可能會大驚小怪,盡全力阻止她在六歲前學習這些有的沒的人類文明知識。現在的我會覺得,如果她喜歡想要學,沒什麼不好啊!
到底是台灣的趁早進入學習知識模式或是奧地利的拼命玩耍模式,或許出發點沒有太大的不同。大家都是用自己社會演變出來的方式在對待孩子,希望孩子能夠開發潛能,就是切入的方式不同而已。
在奧地利,幼稚園不讀冊,不代表小朋友就是整天放牛吃草、愛怎麼玩就怎麼玩。老師也會架構框架,從中教導孩子各項知識,有的時候也很嚴格,對家長孩子也有一定的要求。而混齡的制度,也是在教導孩子與學弟妹和學長姊之間的互動。
而在台灣,從小就學習書寫算數,不代表就不重視孩子對玩耍的需求。小桃子在屏東上幼稚園時,老師和園長皆與我保持密切聯繫,與我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理念。我發現他們對孩子的生活操行十分重視,也用心設計各種活動。
老師們帶著孩子種蔬果,校外教學去看火車、參觀加油站,也學習如何與同學老師相處,學習等待、分享、輪流等生活品格。我深受感動也萬分感激。
能夠被真心對待
小桃子第一日去上屏東的幼稚園時,很好奇又有些不好意思,老師們耐心等待陪伴,跟著她玩翹翹板,不一會兒就聽到孩子開懷地咯咯笑了起來,老師的眼睛也笑成兩朵花。
老師的這個笑容,道盡一切一個幼教老師對孩子的真心。
不同的家長們對托顧機構有許多不同的期待。然而,有一點大家應該都是一樣的: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被真心對待,也同樣地用真心對待他人。
我想,我們在乎的,終究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。
就算有再好的教育理念、有最人性的幼教系統、有再多的愛心和抱負、有最新穎的軟硬體設備…一個被低薪壓榨、每天有一堆做不完的行政、跟學校同事無法磨合、不斷被家長質疑的幼教老師,是很難還有餘力與小孩真心換真心的,更不要說還要什麼開發孩子無限的潛能這些想望了。
小桃子在奧地利上托兒所這些日子來,從一開始的「媽咪!!嗚嗚~~妳不要走~~!」,進化到毫不猶豫完全不回頭的「媽媽再見!」,我深信不是學校有多好棒多新的設備或教材。而是,那裡有會綻放笑容和張開手臂擁抱她的老師和同學。
想起來,一個奧地利閨蜜看到我送孩子去上學惆悵的模樣,對我說:「佳恬,妳要高興才對啊!妳不是把孩子送走,而是給她一個村落啊!」
那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嗎?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(要養大一個孩子,須傾全村之力) 。
但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各個不同孩子的村民,一起陪伴他們走一段人生。